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1月25日博士人才“视频云招聘”
■ 参会时间 ■
主 办 方: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协 办 方:中国博士人才网 http://gtv.91boshi.net/
举办时间:2020年11月25日 (09:00-12:00)(欢迎报名)
■ 报名方式 ■
联 系 人:李老师 郑老师
办公电话:******** ****
博士视频招聘洽谈会报名总路径:http://zph91boshi.mikecrm.com/Yhec7Dy
(报名完成后请务必添加好友****邀请您进入1125博士微信群报道)
报名请填写推荐人:徐老师
■ 招聘对象 ■
教授、副教授、青年学者、讲师、海内外博士、社会在职人才、博士后出站人员。
其他参加招聘单位名单:
江苏师范大学、惠州学院、广州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滨州学院、安阳工学院、陕西理工大学、上海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邵阳学院、郑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滁州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中医药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西南医科大学、纳肽得(青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西北民族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会单位不断增加中,请保持持续关注)
更多拟参会高校:
同济大学、枣庄学院、贵州理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潍坊医学院、内蒙古大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青岛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空军军医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1年人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
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获得科技奖励2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1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5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兰州化物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工程实验室,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研究单元,分别是: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特色药物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为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材料磨损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中科院高端装备润滑油脂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此外,研究所还建设了青岛研发中心、苏州研究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淄博高端合成润滑材料创新中心和烟台中科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工研究院。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300多件的国家发明专利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授权80多件专利,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
目前,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78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人,国际摩擦学金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在职职工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0人。
兰州化物所于1962年开始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设立化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材料与化工5个博士招生专业,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6个硕士招生专业,并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88人、硕士生导师55人。在学研究生共计361人,其中博士200人、硕士156人、留学生5人。在站博士后12人。建所以来,已累计为社会输送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800名。现每年招收博士生60余名(含与兰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约50名。
根据研究所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诚邀海内外有志之士加入,共创辉煌。
一、招聘计划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1年人才需求计划 |
||||||
序号 |
需求条件 |
使用安排 |
||||
专业(方向) |
学历 |
博士人数 |
硕士人数 |
岗位类别 |
岗位职责或工作内容 |
|
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34人) |
||||||
1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1 |
|
科研 |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2 |
化学 |
博士或硕士 |
1 |
2 |
科研 |
从事催化新材料、催化反应工艺等研发工作 |
3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2 |
|
科研 |
从事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催化研究和工程化 |
4 |
化学 |
博士 |
1 |
|
科研 |
均相催化 |
5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5 |
3 |
科研 |
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研究,纳米催化、多相催化、资源化学、精细化学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
6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2 |
1 |
科研 |
低维纳米材料制备,光电性能测试,催化和器材制作;表界面修饰;电化学 |
7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2 |
|
科研 |
特别研究助理 |
8 |
化学 |
博士或硕士 |
3 |
2 |
科研 |
科研 |
9 |
化学 |
博士 |
2 |
|
科研 |
协助课题组长管理团队、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 |
10 |
化学 |
博士 |
2 |
|
科研 |
科研 |
11 |
化学 |
博士或硕士 |
1 |
2 |
科研 |
课题研究主要涉及金属有机催化 |
12 |
催化化学、材料化学、电催化 |
博士或硕士 |
1 |
1 |
科研 |
羰化、CO2转化,新型配体研发, |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205人) |
||||||
1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摩擦学、计算机建模 |
博士或硕士 |
100 |
20 |
科研 |
主要从事润滑脂、合成润滑油、润滑添加剂、摩擦润滑科学技术等研究工作 |
2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1 |
1 |
科研 |
防护涂层材料设计与制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并推广应用 |
3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 |
博士 |
2 |
|
科研 |
润滑液物理化学、润滑材料超分子组装与润滑材料生物毒性相关研究工作 |
4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或硕士 |
3 |
2 |
科研 |
润滑材料和传感器件研究 |
5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 |
3 |
|
科研 |
润滑材料制备表征应用推广,表界面计算模拟 |
6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15 |
15 |
科研 |
开展新型高性能润滑基础油、添加剂的分子设计化学合成 |
7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机械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20 |
10 |
科研 |
特聘研究助理/助理工程师 |
8 |
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 |
2 |
1 |
科研 |
固体润滑抗磨复合材料设计及摩擦学研究,发展宽温域固体润滑与抗磨抗热损伤复合材料及涂层技术 |
9 |
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 |
3 |
1 |
科研 |
材料科学,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 |
10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 |
2 |
|
科研 |
摩擦学研究,传感器设计或理论模拟 |
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1 |
2 |
科研 |
3D打印新材料研发,3D打印摩擦 |
12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1 |
科研 |
3D打印新材料研发,3D打印摩擦 |
|
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人) |
||||||
1 |
环境催化、多相催化、工业催化 |
博士或硕士 |
2 |
1 |
科研 |
从事环保催化剂的研发 |
2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2 |
|
科研 |
太阳能光催化 |
3 |
化学 |
博士 |
2 |
|
科研 |
开展与多相催化和环境催化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 |
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12人) |
||||||
1 |
化学 |
博士 |
2 |
2 |
科研 |
多孔分离新材料、新技术,色谱分离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特色植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 |
2 |
化学、药物化学 |
博士 |
2 |
1 |
科研 |
植物资源的化学成分应用基础研 究,食品安全、疾病诊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
3 |
化学 |
博士 |
1 |
|
科研 |
药物分离分析新材料新技术研究 |
4 |
化学、生物学 |
博士或硕士 |
2 |
2 |
科研 |
植物化学生态学 |
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18人) |
||||||
1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2 |
1 |
科研 |
聚合物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
2 |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1 |
1 |
科研 |
从事高性能纤维织物结构设计、织造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其相关的应用及基础研究工作 |
3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4 |
|
科研 |
特种润滑油脂与添加剂的研发;特种密封材料研发 |
4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 |
2 |
|
科研 |
表面工程技术 |
5 |
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或硕士 |
2 |
3 |
科研 |
摩擦模拟,超滑,微观尺度摩擦学 |
6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1 |
1 |
科研 |
科研 |
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16人) |
||||||
1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计算化学、矿物学、环境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3 |
3 |
科研 |
科学研究 |
2 |
物理学、材料学、光学、化学 |
博士 |
3 |
|
科研 |
开展太阳能吸收、红外辐射、辐射制冷涂层、界面蒸发材料及能源领域,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功 |
3 |
化学 、食品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 |
博士或硕士 |
2 |
1 |
科研 |
马铃薯植物化学物质分离分析方法及标准制定,马铃薯淀粉、蛋白质 |
4 |
环境化学 |
博士 |
1 |
|
科研 |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环境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环境化学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水源地环境安全因素分析与环境污染控制研 |
5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博士 |
2 |
1 |
科研 |
科研 |
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6人) |
||||||
1 |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
博士或硕士 |
4 |
2 |
科研 |
电池材料与电解液开发;石墨烯应用开发 |
(一)国内外人才
1.招聘岗位
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员”岗位,符合条件者可推荐申报国家、中科院各级人才计划。
2.应聘学科与研究方向
资源与能源:以资源的优化利用为目标,探索建立基于原子经济性导向的催化反应新体系,发展环境友好的催化新材料与新过程。解决非石油来源的能源化工关键共性技术,为油气、矿产及生物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技术支撑。开展清洁能源利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研究,解决太阳能、风能利用中的重要化学与材料问题。
新材料:以材料性能优化和应用为目标,发展新概念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探索新型多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界面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材料在制备和服役中的化学、物理、力学作用规律,发展先进润滑防护材料、高值化的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纳米材料等功能材料。
生态与健康:以西部生物与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发展天然植物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分析、结构鉴定和活性表征的集成技术与方法学;研究代谢关键酶、功能基因、外源性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资源利用及工业废弃物处理的科学技术问题,发展生态修复和水体净化及污染物治理技术;加强天然药物以及功能产品的研发。
3.应聘基本条件与程序详见《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员”招聘启事》或直接向研究所人事教育处咨询。
(二)优秀青年人才(见附件1)
招聘岗位:副高级及以下岗位人员
应聘基本条件(其他条件见附件1):
1.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具备岗位所需的学历、专业和技能条件。
2.学风端正,科学态度严谨,爱岗敬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已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或申报专利。
4.有较好的英语基础。
5.身体健康。
二、招聘办法及要求
(一)自发布招聘启事之日起,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名。
(二)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岗位应聘申请表(见附件2)。
2.本人学习和工作简历(包括研究工作概况,发表论文目录、专著、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本人详细联系方式等)。
3.学历、学位证书及其他能证明个人能力水平的相关材料的复印件或扫描件,应届毕业研究生提供《就业推荐表》。
(三)应聘程序
1.符合条件应聘者提出申请,将应聘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投递到相关的联系人,初审通过后需提交相关应聘材料纸质件。
2.研究所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
3.通过初审的应聘者,研究所将组织专家进行竞聘答辩评审,应聘者根据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4.通过专家评审的应聘者,研究所领导集体研究确定拟聘人员,进入研究所的聘任程序。
5.国内外人才计划应聘者按中国科学院及研究所关于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相关聘用规定办理。
三、聘后管理
(一)为加大拔尖青年人才培养与支持力度,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后备科技领军人才,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员”岗位招聘人员纳入事业编制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按照中科院及研究所岗位聘用规定进行管理。入选者在执行期内实施25-60万元(税前)协议薪酬。研究所分阶段提供25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聘用期间的人事、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按照国家、中科院、地方以及研究所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为加强创新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针对应届博士毕业生及工作年限不满三年的博士毕业生,研究所实施“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制度。特别研究助理的薪酬水平相当于研究所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薪酬的平均水平,对于特别优秀或作出突出创新贡献或取得重大成果的,可提高其薪酬水平。特别研究助理可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两年内中科院给予每位入选者60万元资助,研究所给予每位入选者20万元匹配经费)。特别研究助理岗位为项目聘用岗位,聘期满后,可竞聘研究所事业编制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岗位,符合条件者可申报中科院人才项目。
硕士毕业生按照项目聘用人员管理,工资待遇参照研究所事业编制内同级同类岗位人员情况,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确定。
(三)项目聘用岗位聘期内实行合同管理,合同期限一般为三年。项目聘用人员享受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待遇。项目聘用人员在研究所连续工作满三年且聘期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可申请竞聘研究所事业编制支撑或管理类岗位,具体岗位设置根据研究所实际岗位需求情况确定。
(四)研究所根据不同的人才计划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专项经费和薪酬待遇;提供住房补贴、一次性安家费等。
四、联系方式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18号
邮 编:730000
联系人:李老师 郑老师
电 话:0931—****/****
传 真:0931—****
E-mail: *****
网址:http://www.licp.cas.cn
****年博士人才视频招聘会进行中!
热烈欢迎广大博士、博士后、海归暨高级人才前来参加。博士、博士后、海归暨高级人才请提前投递简历和线上注册免费参会!
■ 注意事项 ■
(1)凡参加本次全球华人杰出青年网络视频洽谈会的海内外学者,需按照本站指定的登录路径(gtv.91boshi.net)登录空中教室演播厅听讲;
(2)本次会议通过APP客户端(腾讯会议)参加!APP请在报名系统中下载。报名成功之后,您会收到参会回执表,名单中已列出会议号,打开会议APP,输入会议号即可进入该单位的会议室,或者直接点下方参会加会议按钮。敬请各位学者注意邮箱是否收到会议回执。
(3)为确保各位学者顺利参会,避免参会链接丢失及报名失败,可添加官方人员微信,联系方式如下:
本次活动将以线上视频招聘会形式进行,有意参会人才可通过添加官方微信号,提前了解相关报名以及报名事项。
会务组联系人:徐老师
微信 **** 请备注:姓名+学历+学校专业+毕业时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博士人才网”,及时了解最新就业信息。